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协会

人民网:舆情聚焦:网约车新政获舆论场各方赞
2016-08-01 10:47    点击量:
人民网:舆情聚焦:网约车新政获舆论场各方赞许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白杨
2016年07月29日17:03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7月28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下文统称“网约车新政”)出台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网约车新政内容,引起了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http://yuqing.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729/MAIN201607291656000178967771119.jpg
  图:网约车新政出台各媒体关注走势
  从7月27日至29日7时,关于网约车新政出台的媒体关注呈倒“V”型走势。舆情热度峰值出现在7月28日,主要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和公安部交管局局长刘钊介绍网约车新政相关。目前相关舆情还在进一步发展中。截至29日7时,相关网络新闻6086篇,报刊150篇,论坛512篇,博客180篇,微博463条,微信2443篇,APP新闻351条。
  一、媒体报道关注这些
  网约车新政正式发布后,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中国交通网、搜狐汽车等行业媒体,财新网、财经网、第一财经等财经媒体纷纷刊发报道,梳理新政要点,刊发解读文章。其焦点集中于网约车报废期限、司机劳动合同、地方部门报备申请、私家车经营门槛、网约车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
  1.极力肯定网约车合法化的进步意义
  新政肯定网约车合法地位震撼舆论场,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财新网、网易、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媒体,第一时间以“网约车获得合法地位”为题进行推送。环球时报、中新网评论称,这是世界第一个宣布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法规,对于全球网约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澎湃新闻网报道称,网约车新政宽容度超过预期。
  2.媒体全面梳理新政内容及其带来影响
  在通过快讯抢占关注时效后,诸多媒体刊文梳理新政内容,分析新政亮点,主要关注焦点集中于网约车司机从业门槛、专车报废年限、运营车辆的登记性质和有关规范、经营平台的准入门坎、地方政府对网约车数量和定价的管理、网约车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
  媒体对新政全面梳理解读。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新华网制作“一张图看懂网约车新政”,传播范围颇为广泛,另外,人民日报报道“权威解读|网约车新规11问,看过这篇就够了”,通过答问形式进行梳理。
  媒体分析对出租车行业、司机、乘客等群体影响。关注对网约车驾驶人的规范,中国青年网发布“公安部:有不良记录的驾驶人不得从事网约车服务”,澎湃新闻报道“网约车新政九看点:不得低于成本定价,司机要无暴力犯罪记录”。关注新政对出租车行业影响,财新网报道“出租车改革方案出台:压低承包费 活化经营权”,新华网报道“网约车新政出台 私家车做专车将受限制”。聚焦网约车定价问题,中国新闻网刊发报道“网约车新政:平台应实行明码标价并提供发票”。
  3.媒体关注新闻发布会官方解读回应
  有关负责人对于出租行业改革和网约车新政的相关解读及回应亦成为媒体报道重点,主要集中于:一是新政出台时机选择问题,如中国网报道“交通部回应网约车合法化:行业优缺点已充分显现”等。二是关注出租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如新华网报道“交通部:网约车和巡游车谁代替谁由市场、乘客来做最后选择”。三是对网约车安全问题的把控,如人民网报道“公安部交管局局长回应网约车安全隐患问题?明确行业红线”、新华网报道“交通部:对网约车驾驶人设定三个严格准入条件”等。
  4.新政体现交通部听取民意、汇聚民智
  新政获取舆论广泛认可,人民网、新华网、财新网、新京报、华商报等媒体将其与去年10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进行对比,指出网约车新规政策调整明显,采纳了包括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出行企业的意见建议,做了许多修改和优化。肯定交通部等部门积极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争取社会改革“最大公约数”。
  5.实现出租车改革成效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人民日报评论“解好出租车改革的'利益四边形‘”称,出租汽车行业新老矛盾交织、多种利益博弈,要真正实现改革效果,需要理顺利益关系的落脚点,坚持以乘客利益为中心。更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与系统性,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租汽车改革不能期望一个文件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再难的改革设计也可以得到相对最优的方案,并以稳定而灵活的改革实践,推动改革取得新成效。
  6.传统出租车行业应加速改革
  新京报评论认为,网约车合法化对于出租车造成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也应尽快启动,对接市场。环球时报社论称,合法化恐怕应被视为拉开了全面改革出租车行业的帷幕,大量工作仍有待开展。比如不要让全国广大出租车司机成为这场改革的输家,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分享扩大了的出租车行业蛋糕。这一点做得越好越细,越有利于这项改革的全面成功。
  二、网约车企业有话说
  滴滴出行、中国优步、神州租车、易到用车等专车公司针对网约车新政发表声明。从声明内容来看,各专车公司纷纷表示支持和欢迎新政,并表态根据新政的要求,继续推动网约车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滴滴出行还在声明中希望地方政府能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鼓励创新、简政放权,为新业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滴滴出行:网约车合法是国家对发展分享经济的肯定和鼓励
  作为移动出行的一份子,滴滴出行倍感鼓舞,我们相信,这亦将开创我国网约车发展的全新局面。
  中国优步:中国网约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优步将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注服务用户的理念,致力于让城市出行更美好。
  神州租车:神州专车对文件的出台表示欢迎
  神州专车将严格按照网约车监管政策要求,继续坚持“专业车辆、专业司机”的B2C模式,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
  易到用车:网约车合法是共享经济的胜利
  易到始终倡导依法合规经营,将积极承担作为“互联网+交通出行”先行者与实践者的责任,严格按照网约车新政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安全、环保、高效的出行方式和更加人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服务体验。

  三、出租车公司很支持
  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认为,本次新政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行业的法制建设,有利于城市出行的优化,有利于驾驶员队伍的规范发展。
  南京卓迅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创始人、副总裁殷浩认为,新政出台后,原来网约车不黑不白的尴尬身份现在明确了,很多司机吃了定心丸,以后更容易监管。
  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协会会长蔡关饶认为,这几年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的冲击非常厉害,出租车司机、企业和协会都在等待这个顶层设计。今天新政出来,靴子落地,对行业是好事情。
  四、网民观点
  梳理网民观点发现,正面积极评价新政,并期待配套措施落地的占主流,比重达到66%。值得一提的是,网民不但赞扬新政肯定网约车的合法地位,还认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性评价新政,并对新政提出宝贵建议的占15%。这些评价中,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地,给涉事各方带来福利。负面消极评价新政的占19%。其中认为新政损害传统出租车行业利益的比重较大。
http://yuqing.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729/MAIN201607291657000577832516425.jpg
  图2:网民观点倾向性
  1.支持和赞扬网约车新政的出台(43%)
  网民“田佩良”:证明网友和人民群众的声音高层是能够听到的,终于做了件好事,为你们点赞。
  网民“Konata_JK”:规定很好,起到引导作用。
  网民“大笨牛”:国家办了一件实事!
  2.期待相关配套措施出台(23%)
  网民“大熊欧巴”:我就想问私家车到底现在算不算网约车,或者出台个管理办法,是交保险还是怎么样的,这有点不详细。
  网民“jeff朱”:出了交通事故怎么保险?这个可是大问题,交通部也没说到。
  3.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地(15%)
  网民“班长”:保障工作做充分,新生事物才会有生命力。不然会是一团糟。
  网民“波哥”:支持合法化,但是审核必须要严格,不然乘客安全怎么办?
  网民“天津生活通”:网约车合法化,大势所趋,希望监管同时能跟上,让大家受益。
  4.损害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11%)
  网民“度嘉温”:让出租车都饿死吗?
  网民“DreamMaker_阳”:让出租车怎么办,反正不坐网约车!
  5.担心新政出台会增加司机、乘客和管理成本(6%)
  网民“Stepn-”:许可证?合法程序?还不是变着法子交份子钱,估计是出租车2.0而已。
  网民“拿下CPA去毛里求斯”:要许可证是不是意味着还是少不了份子钱?
  6.其他(2%)

  网民“王先生”:对网约车不要期待太高,没有优惠券,收费比出租车要高不少!挤垮出租车真的很好吗?拭目以待!
http://www.people.com.cn/adv/adhint1.png
  五、舆情总结:
  中国首次为网约车“正名”,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国内舆论场高度肯定了网约车新政,不少境外媒体也纷纷称赞中国面对创新具有前瞻性。
  交通部此次推行网约车新政时多方听取民众意见、新政发布前全媒体预热、发布时全方位解读,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热点等行为引导舆论场中的观点朝着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舆论特别关注的“正式新政”和“新政意见征集稿”的差别,体现了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对网约车新事物的接纳以及对民意的关切,是集民智、聚民意的体现,对于提升相关部门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