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开出租车不仅能上头条,还能在杭
2017-10-24 14:02 点击量:次
在“浙”里,开出租车不仅能上头条,还能在杭州涌金广场霸屏!
发布时间:2017-10-16
这几天不知有没有人关注过,杭州涌金广场上的大屏幕,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几张很熟悉的面孔,小编之前也介绍过他们。
一座城市的第一声问候、第一张笑脸,来自他们——在杭城的大街小巷上,这些身影汇聚成了一条流动的“风景线”——出租车司机。
他们早出晚归,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穿梭于喧闹商业中心,却不能片刻停留在繁华的都市;他们来回奔波,无暇陪伴家人、孩子一起欣赏美景。
无论多么辛苦,当乘客拉开车门的一瞬间,他们笑脸相迎,用心地服务每一位乘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也成了文明的窗口。出租车司机,不仅仅是把乘客送到目的地,更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成为来客与城市之间沟通的桥梁,挑起把城市精髓开枝散叶的重担。
人物:徐斌 4万毫升血是满满的爱
来自安徽的徐斌,从部队退伍,在杭州开上了出租车,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从此他多了一个名号:“徐师傅”。
一件姜黄色的T恤,圆圆的脸,第一次见徐师傅,很有亲和力。他特爱笑,一笑起来眼睛立马眯成一条缝,右嘴角还多一个浅浅的酒窝。徐师傅说,十几年前他刚来杭州北山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那时打车的人不多,不像现在,打车都成了很平常的事。
除了开出租车之外,徐师傅还一直做着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献血。徐师傅说,从第一次开始献血算起,他已经献了近20年的血了。这是从部队退伍后养成的习惯,父母、妻子一开始十分反对,现在也慢慢地支持、理解了。
徐师傅现在已经是浙江省血液中心的“常客”了,连门口的保安都认得他,工作人员也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徐师傅,来啦!”他对每个流程也是熟门熟路,进入献血室时,自觉穿上鞋套,见到熟人,还时不时打个招呼、送上一个微笑。
徐师傅说,他献血频率多则一个月一次,少的话,两三个月去献一次。他还时不时会收到省血液中心的“求救”短信——“血库告急”,碰到这种情况,徐师傅说,哪怕是把出租车停着不赚钱,也会空出半天去献血。
截至目前,他已经献了80多次血,献血量达到4万余毫升。4万毫升是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4个人身上流动的血。”徐师傅说,“用自己的血救人,我觉得很快乐。”
他的行动,感染了身边不少人。“刚来北山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还没有组建爱心献血车队,有几个司机自发去无偿献血。”徐斌说,在偶然的机会下,公司知道他一直在坚持献血,“大家看到他的献血量,吓了一跳。”
后来在他的带领下,身边不少的哥参与献爱心,组成了现在的爱心献血车队。目前车队人员已经十多个了,他们不定时地去献血、做志愿服务等活动。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奉献,我快乐”,就连QQ、微信签名也是这几个字。“能把自己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带领大家一起快乐,是我这一辈子想做的事。”
人物:林小琴 的姐开着“铁老婆”做杭城“向导”
1995年,她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选了一个当时在众人眼中非常“特殊”的职业——的姐。虽然职业“特殊”,但是成了不变的“心头好”。这位的姐,叫林小琴,是地道的杭州人,一件白衬衫、一条西裤,只要出车,她就换上这一身。
说起开车的这些年,她滔滔不绝。“1995年刚开出租车,整个杭州的出租车才350辆,的姐寥寥无几。”林小琴说,那会没有的姐的叫法,更多的人更愿意管她叫“女司机”。
由于性别的原因,她还遭遇了不少尴尬事,比如打上了她的车,一看是女司机,掉头就走。“对不起,我们不坐女司机的车。”每当遇到这样的乘客,她都会黯然神伤一会。
这么多年过去,的姐终于被大家认可。“现在乘客就不会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他们反而觉得女司机人好,车又干净。”这样的变化,让林小琴心里喜滋滋的。
时光匆匆,她从懵懂的小姑娘,变成了人妻、人母。她说,这么多年,有一点没变,就是她对出租车行业的热爱。
跟林小琴打过交道的的哥、的姐,都知道她有一位心爱的“铁老婆”。其实,就是她的出租车,“每天出门,我都要给她洗澡,擦干净再出门。”从车窗到门框,再到座套都不放过,每次出门前,她都会默默对“老婆”说,“洗干净舒服了吧,我们出门了。”
这辆车,对她来说,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还是一个每天朝夕相处的朋友,“她每天都陪着我,把客人送去杭城的大街小巷,开心也在车上,不开心也在车上。”
“老婆”每天载着不同的人去目的地,她也有很多乐趣,有旅客知道她是杭州人,就会请教杭州话,“我会说一些比较常见的,‘你好’,‘去哪儿玩’等等,旅客也是听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有乘客坐上车,说去西湖的正大门,我当时就笑场了。”她说,每当遇到这些不熟悉西湖的乘客,她都会化身“旅游达人”,变成杭州活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些杭州知名的景点、地道的小吃以及一些故事。
林小琴说,开了这么多年车,她不再只是司机,而是成为了一个杭城的“向导”,车上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第一次来旅游的,第一次来出差的,而她却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张笑脸、第一个窗口。
“我永远不会放弃出租车行业,只要还开得动车,就要把出租车一直开下去,做城市那扇美丽的‘窗口’。”她说。
人物:汤荣生 第一批为高考助力的的哥
老杭州人,开出租车的,已不多见,而汤荣生却一直都在。
他今年55岁,大半个青春都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算算年头,足足有26年。从满头黑发,到鬓角渐渐生出了白丝,从一张稚嫩的脸庞,到如今爬上了皱纹。他算是一个出租车行业的“老司机”,见证了出租车行业很多的变化。
现在每年高考,都有出租车公益送考活动,而汤荣生就是第一批参加送考的司机。“2003年,送高考的司机是寥寥无几,我们算是‘元老’了。”汤荣生不好意思地抓抓后脑勺说,他记得当时送的第一个高考学生,住在大学路的一个小区,叫小徐,即使高考结束,他和考生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年年下来,他是杭州出租汽车集团和谐先锋车队队长,连续组织过14年爱心助考,送考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参与送考的的哥,有百来号人。
“出租车司机去送考,路况熟悉,反应速度快,遇到点什么事,第一时间能解决,不会耽误孩子去考试,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做公益,更是对下一代的期许。”
除了送考,他默默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留名的好事如数家珍。开了多年的出租车,养成了一个听广播的习惯,每次广播中有求助信息,比如带路、送人,他都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
2013年,有18个月大的孩子手指断了,从金华到杭州来接手指,需要司机在杭州开路,他也是自告奋勇开出一条爱心通道,不仅一分钱没收,还帮助焦头烂额的孩子家人办好住院手续。
即使自己不在岗位上,他听到求助,也会第一时间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前往现场。2014年那年,台州天台有个孕妇羊水破了,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送到杭州省妇保医院救治。因为情况紧急,孕妇家人不熟悉杭州路况,就在电台打了个求助电话,希望有好心司机来高速路口接一下。
汤荣生一听到这个广播,立马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赶到彭埠高速路口来接人。“我没有想那么多,即使自己在出车,不赚钱,开个空车过去,也想去帮帮忙。”
“老汤”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人大代表。去年石桥街道华中社区投票选举,他成了下城区一名人大代表,“我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代表广大老百姓发声,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汤荣生说,一个人默默地做好事、行善举是远远不够的,让大家一起来参与其中,聚集起更多的爱心,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
人物:黄飞华 发动更多的人“并肩作战”让爱心接力
黄飞华爱心车队,在杭城出租车行业中名气不小。爱心车队的“根据地”,在朝晖街道应家桥社区,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有一张办公桌、椅子,但是满墙都是红通通的一片,挂满了市民感谢的锦旗。这支车队,从几个人,到现在近百人,组建这支车队的元老就是“的哥”——黄飞华。
四年前,黄飞华不得不放弃热爱的出租车。“开出租车的时候,一日三餐不规律,到了饭点,车上还有客人,也没办法准点吃饭。2013年,我被查出来是胃癌,切除了三分之二。”
他说,即使我提前退休,但心永远不退,希望一直能把爱心车队做下去。复印亚运会的哥的姐学习的英语材料、准备各种公益服务的设备、给做血透的老人安排接送名单……不大的办公室,成了黄飞华的“主战场”。
在G20峰会期间,外宾很多,讲英语成了的哥的姐的一门技术活。作为爱心车队的队长,自己主动要求当老师,“的哥的姐是一个城市的金名片,让更多的外国友人看到杭州有这么一群会说英语的的哥的姐,我们觉得很自豪。”
他立马拿出手机,展示起的哥的姐的微信学习小组,“这些的哥的姐中,有的连ABCD都不知道的,要他们学会英语真的很难。”黄飞华说,在英语小组里,他先用英文示范一句,然后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着读的的哥的姐很多,他把一句句英语写下来,变成人手一份的英语材料,备战亚运会。
除了组织大家学英语,他带领爱心车队做了很多志愿服务。像一些特困老人,都是他们的帮扶对象,现在和车队结对的老人有十多个。
“7年前,有位91岁的张奶奶在电视上发布求助信息,出去看病,但是住的地方打不到车。”黄飞华说,从那以后,他就自己联系上了张奶奶,每周都看望她,一来一去,已是5年光景。
爱心车队公益活动不断,像送医、送考、送老人没有间断过。“我们有一个文明服务日,每个月的15日出租车司机队员不开车做生意,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居民提供理发、修家电、修自行车等服务。”黄飞华说。
做公益势必要占用自己的空余时间,甚至还要耽搁生意,但是爱心车队的队员们却觉得很快乐,“从一个人发光,到一群人爱心接力,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并肩作战’,将爱心传递下去。”黄飞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