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协会

浅谈巡游出租汽车的“舆论环境”
2018-11-05 13:06    点击量:

浅谈巡游出租汽车的“舆论环境”

张瑾 出租汽车产业 
(本文转载自“交通文化”)
        巡游出租汽车是个性出行的主力军,在没有网约车之前,却一直面临着黑车、克隆出租汽车的冲击,还有来自舆论的不公平的“待遇”,首先就是把司机对公司上交的承包金变成了“媒体口中”的“份子钱”,也导致了这一“承包费用”在“媒体眼中”成了深化出租汽车改革中的沉疴、积弊和“万恶之源”。
       但是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人们租个门脸房经营没听说按月交房租的,都是要交上一年半载的租金才能进驻,也是睁开两眼就欠房租的为何媒体不叫“份子钱”?而出租汽车司机租个“流动的门面”经营,并按月交租金怎么就成了深化出租汽车改革的“羁绊”?
       有了叫车软件后,尤其是移动叫车软件的出现,平台经济仿佛是驱动力,于是乎不仅把黑车洗白,连非法运营都成了专家嘴中的“子弹”可以多飞一会。而媒体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显得是那么的缺少底线与调研,变成只会读数据和说现象,至于数据是怎么来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都少了些刨根问底的“媒体精神”,尤其是面对“不差钱”的某些网约车平台就更是“随声附和”,总爱用“数据比较”的方式来“贬低”传统巡游出租汽车,以一再抬高网约车的作用并“掩饰”其问题。
       近日,有媒体就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今年9月全国12358价格监管报告,多地整顿出租车、网约车市场效果初显,网约车举报受理量稳中有降的新闻,发文《出租汽车投诉率骤增值得深思》指出,9月,平台共受理出租车、网约车举报2713件,其中出租车类2539件,同比上升38.2%,环比上升2.1%,网约车类174件,同比上升255%,环比下降16.3%(10月22日《经济日报》)。
       文中还指出,这是一组叫人略感尴尬而值得深省的数据。出租车、网约车举报总量均在上升,但是,各自的占比和增速却有天壤之别。这个差别,叫人联想起中秋节前,最高法在官网发布的网约车与出租车犯罪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为0.627,而网约车的万人案发率仅为0.048,出租车犯罪率是网约车的13倍左右。当然,凭借抽象数据妄言谁比谁安全,注定要被个案所打脸;不过,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这组最新数据,提醒一个常识:“美好出行”,别偷换概念成网约车一家的事情,社会共治才是构建良性竞争生态的前提。
       我不知道这位作者的数学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一个同比上升38.2%,一个同比上升255%,究竟谁是“骤增”已经一目了然。再有文中提到的“最高法在官网发布的网约车与出租车犯罪情况统计”一事,早已经有众多权威人士指出,这个“最高法”发布的内容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所为而查登记信息,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出资人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1%)、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持股比例39%)、江苏新视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和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没想到早已经被权威人士以“换个算法:你打网约车遇到犯罪的概率远高于打巡游出租车”驳斥的谬论又会在一个月后再被提起,还是想再次混淆视听,为巡游车的相对安全性抹黑。
        看到这篇新闻时,一位的哥和我探讨说,是因为我们的价格机制太死造成的投诉多,我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投诉的具体情况及细分类,但是不完全认同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我们打车都有票据,上边都印有公司电话及城市主管的监督电话,有问题可以直接投诉,为什么乘客还要再往上投诉?可能是乘客没有要发票,不知道到哪里投诉才会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第二就是对于克隆出租汽车的认知,人们并不了解,其使用的假发票让乘客投诉无门才会再往市场监管投诉。
       记得两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调查记者自己坐了克隆出租汽车下车交费时被司机屡说钱不对,最后换回两张假币,她马上在微博反应自己打了出租汽车被骗,我看到后马上指出你打的是克隆出租汽车,许多人不信,我指出你打车的地点就是边远地区,屡换钱币也不正常。没过多久公安机关打掉了多个以换假币为由的克隆出租汽车团伙,才让大家相信。试想一位调查记者都分辨不出真假出租汽车,还怎么引导读者和听众去安全出行?!
        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一句话,“换个不太文艺而更直白点的说法:即便是杀死网约车,也完成不了传统出租车沉疴与积弊的救赎。”
       看了这句话,我又糊涂了。传统出租汽车需要这样没有诚意的拯救吗?网约车也不会被杀死,因为有首汽约车我们的国家队做出了最好的典范,怎么可能被杀死?
      著名交通专家徐康明教授说,网约车的出现不是与巡游出租车抢市场,而是去服务更高端市场。差异化经营的策略会让原来使用巡游车的高收入人群使用高端网约车,从而空出更多的巡游出租车资源给普通民众。网约车定价比巡游出租车预计高30%到50%。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使用不仅为乘客带来的便捷,也为司机寻找乘客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如果网约车叫车软件都能像开始推出时那样,只服务合法合规的正规巡游出租汽车也不会有今天如此多的是是非非,更不会让悲剧一再发生,奇葩的事也会减少许多。
       正像徐教授所说,网约车的出现不是与巡游出租车抢市场,而是去服务更高端市场。可是,到后来网约车平台招募更多私家车的加入就是奔着巡游出租汽车的市场去的,统计数据显示,某平台司机每单平均收入就是明显低于巡游出租汽车,直接违背了网约车发展的政策与初衷。
       再说有些媒体对于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约车在一些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也值得商榷。
        一是,有媒体说,网约车凶案之后,反思的维度有很多。尤其是大家经历了一个没有顺风车的小长假,一部分义愤填膺的声音,已经从最初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到后来的“小拳拳捶你胸口”,再到黯然呼唤的“老铁归来”——大反转的民意在舆情中发酵并发声。只是,快刀斩乱麻的合规监管已经让滴滴等网约车企业“瑟瑟发抖”。这里有两个基本逻辑:第一,安全出行,人命关天,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规矩与纪律的考量,是契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大势所趋,放水养鱼之后,谁也不能永远继续野蛮生长;第二,安全责任,当有边界。这个边界,适用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等一切交通出行方式。不能说发生在车上的一切事件,就是车主的身份问题、职业问题、公司问题、时代问题,刑事案件与企业责任需要厘清各自的“地盘”。
       对于“瑟瑟发抖”这个词还真的不敢认同,试问媒体,某平台对于政府的一次次约谈何时认真整改过?而且对约谈不但当成耳旁风,还给被罚款的司机相应的补贴,这是“发抖”还是在“发疯”?还有最后这句话,“刑事案件与企业责任需要厘清各自的‘地盘’”听着怎么如此的不舒服,难道客运保证乘客安全的前置审查错了吗?客运这块“地盘”就是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包括客运车主的身份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明白承运人的责任是什么,一定要把“刑事案件与企业责任”分别开来,请问为何又要用“最高法”的统计数据说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高呢?!对于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我们不得不说,为某平台开脱责任有些媒体也是“煞费苦心”了。
        二是,文中提到,出租车不是天使,网约车也不是坏蛋。服务于公共出行的交通方式,只要在市场与监管的眼皮子底下守法守规,就不该因为“主人”的归属而区别对待。滴滴升级了一键报警等功能、安全监管顾问委员会等亦在作为,而更多的网约车企业,也在监管与自省中进化到安全管理2.0的时代。这些变化,或许是投诉举报量“稳中有降”的因由,也是市场对行业规制的进步。长远而言,谁来执掌网约车行业的“大印”不重要,监管部门偏好哪种出行方式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消费者刚刚获得用脚投票的权利,又再被“没收回去”。
        对于文中“天使与坏蛋”的“人设”笔者不能苟同,因为交通工具本来没有属性,但是收了费就是运营,是运营就要有运营的合法手续,不能因为有了“一键报警”就可以认可非法运营的肆意泛滥,这不仅是对巡游出租汽车的不公平,也是对乘客的极不负责任,因为没有运营资质的车辆一旦出了事故保险公司是不会理赔的,所以别再拿“一键报警”和安全管理2.0等来说事,只有依法依规派单才是安全运营的底线和保证。
       出租汽车本来就不是天使,却承载着人们个性出行的使命,而驾驭它的出租汽车司机正是为了完成这份使命而坚守;网约车本身也不是坏蛋,但是当人员准入“失守”,就让坏蛋钻了空子。郑州的姐遇害案的司机就是最好的例证。至于谁掌管网约车行业的“大印”不仅很重要,监管部门偏好哪种出行方式也更重要,因为看似没有顺风车的这个长假已经堵住了不少非法客运造成的不安全隐患,才会让大家长假过得安稳。还需要说明的是,不是监管部门偏好什么,而是他们在考虑乘客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市规划、缓解拥堵、对环境治理的考量等综合的问题。而想要掌管网约车“大印”的企业首先是依法依规,还要有社会责任,这样才会走得更远。
       最后,文中又说到,时下,不少地方的黑车又重现江湖了,一些大车站的出租车又暴脾气上来了……“美好出行”的烦恼,也许还得靠市场求解。出租车投诉率骤增的最新数据,也许提醒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之眼要目光如炬,也要一视同仁。
       看了这段话我又糊涂了,难道加上互联网外衣的非法网约车就不是黑车?噢,我忘了,加上互联网外衣的黑车已经被媒体“洗白”了,所以才有了黑车又重现江湖之说。让我悲哀的不是黑车又重现江湖,而是媒体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面对如此好坏不分的媒体,就别怪出租汽车的暴脾气了,因为司机们不仅要与黑车斗争抢客源,还要面对不明事理的媒体白眼,你们都没有底线,还不允许巡游车司机在节假日加班加点之后发点小脾气?
        还想说一句,“美好出行”只是某平台的广告语,不是全体出租汽车行业应该执行的准则,更不应该是强加给所有乘客的诉求。我以为乘客的诉求应该是安全到达目的地。如果某些人非要往“美好出行”上靠,那只能是自寻烦恼,因为市场不是解题的万能钥匙,而且没有也许。至于分不清出租汽车增长38%和网约车增长255%,谁才是投诉率骤增的“难题”,相关职能部门的回答是从来没有护短,也不用您提醒,因为对于目光如炬的监管之眼,在法律面前一直是一视同仁。
        遵纪守法不仅是交通人的责任,也应该全体公民的责任,更应该是媒体人的责任,对于不懂得敬畏法律的企业,作为媒体人更应该有监督与督促改进的义务。希望部分媒体人在巡游出租汽车与网约车面前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别辜负了乘客和行业的期待,到那时也不需要乘客用脚投票了,因为手脚是有分工的。
   几张照片是9月8日晚上拍的,那天晚上11点前,我坐上了出租汽车,并来到中关村附近,虽然那天是周末,但是许多公司还在上班或加班,11点后,虽然某平台的叫车服务停止了,但是,在众多写字楼前都有亮着灯的巡游出租汽车和首汽约车在楼下守候,此时,不仅是北京,微信与微博上都传来信息,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各个城市的繁华地段,都有亮着灯的出租汽车在等候着属于他们的客人……这也表明了出租汽车人的不忘初心,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